据艾瑞发布的《2018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消费洞察报告》,2013年,中国生鲜电商市场交易规模增长了约2.5倍,此后一直以高于50%的年增长率在扩大。从2013年的126.7亿元人民币到2017年的1391.3亿元人民币,短短四年间,生鲜电商市场规模扩大了十倍。

然而,2017年我国生鲜市场总交易规模已达1.79万亿,生鲜电商渗透率不到8%,生鲜电商的增长空间还很大。

谁都能看到这块诱人的蛋糕,所以近几年间生鲜电商领域涌入了大批玩家,但能够成气候的却没几个。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论坛发布的数据显示,在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中,只有1%实现盈利、4%持平,88%亏损,剩下的7%则是巨额亏损。而在这1%的盈利者里面,也没有哪个堪称可以领先众人的。

有着巨大的诱惑,却又潜藏着极高的死亡率,让生鲜电商看起来像一朵有毒的奇葩。

生鲜电商之毒

这个行业不会因为存活率低而停滞不前,存在侥幸心理、愿意尝试甚至自信能征服的人总还是会存在,他们总会前仆后继地挤进去。所以为了吸取教训,看清其中的暗疮就尤为重要。仔细一看,其实生鲜电商们中的毒都大同小异。

最致命的一点就是冷链物流落后。冷链物流对生鲜电商尤为重要,生鲜食品是极容易腐烂变质的产品。从原产地经过运输最终到达用户手中的时间较长,保鲜成为极为重要的措施。冷链物流可以在生鲜的运输、储藏、销售等过程中保持低温,以保证生鲜质量,减少其损耗。

但是我国的冷链物流水平极为落后。

首先,是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,我国冷库容量低的问题仍然突出。数据显示,2016 年我国冷库总容量达到10742 亿立方米,位居世界第三,而我国的人均冷库容量却远低于发达国家,甚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。2016 年,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为0.143 立方米,全球人均冷库容量为0.2 立方米,冷链物流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人均冷库容量更是达到了0.96 立方米。另外,我国在冷藏车的设计上有9.3万辆,但是每年欧美国家的增量都超过9.3万辆,我国冷藏车的人均占有量更是只占了日本的10%。

其次,是我国冷链物流缺乏系统化、规范化,存在技术不成熟的问题。导致“断链”现象严重,生鲜品质和新鲜度都受到很大的影响,冷链腐损率较高。

我国每年消费的易腐食品超过10亿吨,其中需要冷链运输的超过50%,但目前综合冷链流通率仅为19%,欧美的冷链流通率可以达到95%以上。正因为冷链物流的落后,使得生鲜行业损耗巨大。发达国家仅为1.7%至5%的果蔬等生鲜流通损耗率,我国高达20%至30%。根据光大证券的研究报告,在我国的农产品中,仅果蔬一类,每年的损失额就可以达到1000亿元以上。多少生鲜电商因为损耗而被拖累至死。

冷链物流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利益,还影响着商品的品质,进而还影响着消费者的利益和满意度。但由于多数生鲜电商的冷链物流在最后一公里上技术欠缺,所以可能会在配送上门这环节出现断链,从而导致生鲜损耗。

不少配送到家的服务因为顾客不在家,而把商品放在就近的位置,导致商品丢失或者损坏的例子并不少见。也有许多平台选择与社区便利店合作,由便利店配送上门或者由顾客上门提货。但生鲜这种每日必需的产品具有保鲜期短、时间段固定等特殊性,使其对冷链物流、配送时效性都有较高的要求,所以终端配送往往也是生鲜电商头疼的问题之一。

除了冷链物流落后、终端配送困难等痛点以外,价格高、体验差等弊端也是生鲜电商发展的掣肘。于是,市面上也涌现出了不同的模式,想要解决生鲜电商的痛点,食行生鲜就是其中之一。

按照创始人张洪良的说法,食行生鲜是一家C2B2F的生鲜电商,消费者可以通过食行生鲜APP或者微信公众号下单,食行生鲜再将信息传递至基地,由基地进行初步质检、分拣、包装运至食行生鲜,再由食行生鲜进行精细化质检、分拣、包装,由短途冷链配送至社区智能冷柜中。

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鲜电商损耗大的痛点。一方面,以销定采,消除库存积压,同时还能保证食材的新鲜度;另一方面,食行生鲜自建冷链物流,降低了生鲜运输过程中的损耗。在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上,食行生鲜在社区投放了智能冷柜,同时能保证在次日的早上九点半和下午四点半之前投入冷柜,解决了消费者等待或者因不及时取货而造成的损失等问题。同时,因为集中配送,也降低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本。

食行生鲜模式虽好,也难成解药

食行生鲜模式很快得到了资本的认可,从2014年到现在就获得了四轮融资,总共7.6亿元人民币。但是迄今为止,食行生鲜仍难以走出华东地区,为何?

首先,自建冷链物流虽然能形成一定的优势,但对于小企业来说,投入不足反而高不成低不就。冷链的成本是普通物流成本的好几倍,拿仓库来说,京东物流在建冷链之前就测算过,一万平方米的普通仓500万元就能建成,但同样的面积的冷库则需要上千万元。覆盖全国性的冷链网络要投入上千亿元。京东、顺丰这等体量的企业尚且不能打造完善的冷链物流,何况食行生鲜?

其次,智能冷柜成本高但利用率低,回本会是个漫长的过程。事实上,布局智能冷柜的不仅食行生鲜一家。2014年,青年菜君也曾在北京布局智能冷柜,然而不到三年时间,就因为资金链断裂而黯然退场。另外,濮阳菜帮子网、淇县香巴拉、邯郸百蔬园、武汉家事易等玩家的智能冷柜项目已停止运营。

再者,C2B2F模式虽然可以满足计划性购买的需求,但缺乏及时性,无法满足冲动性购买的消费需求。从艾瑞发布的数据来看,在生鲜配送时长方面,45.5%的用户希望在一个小时内收到商品,30.7%的用户希望能在几个小时内收到商品,而希望配送时长为一天的仅占22%,可见配送速度仍然是不能忽视的一个要素。

自建冷链物流和智能冷柜无疑是一种重模式,以食行生鲜的体量来说,的确难以扩张,这也是其进军北京失败的原因。对食行生鲜来说,要当地头蛇尚有难度,想成强龙更是难上加难,因为资金薄弱就是其七寸。

而配送时长也无法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,所以说食行生鲜的模式还不是生鲜电商的最佳解药。

未来生鲜行业局势难料,食行生鲜只是一种参考

目前,国内生鲜电商的模式分为到店、到家、到柜三种,以盒马鲜生、超级物种为首的新零售业态主要以前两种模式为主,每日优鲜以到家为主,而食行生鲜则以到柜为主。未来生鲜电商局势如何?哪种模式能最终成为主流?不好说,但该解决的问题是一致的。

最主要的问题即冷链物流的建立,但如前文所说,生鲜电商自建冷链物流不是明智之选,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。规模尚小的情况下,冷链物流漫长的成本回收期将拖累自身发展。典型的例子如美国的生鲜电商平台WebVan,其市值曾高达76亿美元,但为了打造冷链物流而疯狂烧钱,仅是建立的第一个仓库就花费了一亿美元。在如此疯狂烧钱模式下,最终烧掉12亿美元后宣布破产。

天猫生鲜总经理何春也曾表示:“作为生鲜电商平台去投入建设重资产的物流仓储,是本末倒置的行为。相比之下,生鲜电商更应该将资源投入到上游农产品标准化、售后服务标准化等核心中,将物流交给第三方社会化冷链企业来负责。”

说得不无道理,但第三方物流同样存在高成本的问题,有业内人士表示,即使采用第三方冷链宅配,物流成本也要占据客单价的30%左右。如此看来,还有一条道路,那就是合作共建,统一配送。一来可以分摊成本,二来可以提高冷链车辆利用率,降低运输成本。

同样的道理,智能冷柜在最后一公里配送来说有优势,也能减少人工成本,智能冷柜未来可能会得到推广。但冷柜成本不小,由企业独自投放智能冷柜也不是最佳的办法,还存在周转率低的问题。共同投放或者投放后同时提供出租服务,提高周转率,这或许也会成为一种趋势。

对于价格高的问题,一方面受损耗大或投入大的影响,另一方面也受采购的影响。所以,大多数生鲜电商都加大了在供应链的优化,通过源头直采的方式采购更优质更优惠的产品。所不同的是,盒马鲜生等新物种会建立数据库,通过对用户进行画像,决定采购商品的品类和数量,可以更快速地配送,但是供过于求则会导致更大的损耗。食行生鲜则根据用户预订来采购,C2B2F模式虽然反应缓慢,但是可把库存降得更低,而且配送更准时,还能提升用户粘性。所以这种模式也有可能会被盒马鲜生等新零售采用兼容。

来源:刘旷 

本文首发旷创投网